0511-88977232
丹徒区文化馆 日期:2023-08-23
国画中的七夕
农历七月初七
是传说中牛郎和织女
跨过银河霄汉相会的日子
古时“七”在《周易》的爻辞中
有反复归来之意
如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,天行也
世物总是反反复复
到了第七日,就会归来
所以在很多故事里
七月初七成为了相会之日
七夕本是古代历法的天文点
后来逐渐转变成岁时节俗
最终又演化成今天的情人节
是有情人甜蜜庆祝的好时光
但古人的七夕既不秀恩爱
也不撒狗粮
那历史上的这一天里
他们都在做什么呢?
七夕的重头戏主要在女子身上。传说织女的手非常灵巧,能织出云锦一般鲜丽的天衣。为了让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样的巧手,古代的女儿们会在七夕晚上,手拿丝线,对着月光穿针,看谁先穿过,谁就“得巧”了。今天看,还有些竞技的意味在。
风流天子唐玄宗也很重视七夕。为了满足杨贵妃乞巧,玄宗专门在宫中建造了一座乞巧楼。每到七夕便和杨贵妃在此宴游,还让宫女陈瓜果、插鲜花、设酒宴于庭中,祭祀牛郎织女。其它妃嫔们则以九孔针、五色线,在月下穿针线,先穿过者为“得巧”。同时还有音乐演奏,欢乐达旦。
宋元之际,七夕乞巧十分隆重,京城里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,世人称之为“乞巧市”。当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置办乞巧物品,乞巧市上车马盈街,人山人海。观其风情,不亚于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。
相传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。魁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,所以称魁星或魁首。魁星事文,主掌考运,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“一举夺魁”,所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,都要在七夕这天晚上祭拜魁星,以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。
清朝时,一些读书人还会购买青蛙来放生,以拜魁星。因为古代的“奎”与“蛙”的古字相通,“奎”又演变为魁星,所以读书人买青蛙放生,来祝贺魁星爷的生辰,并且戒食青蛙表示尊敬。
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后,阳光依旧炎热,古人有“七月七,晒棉衣”的习俗。据说晒棉衣的风俗起源于汉代,因为太液池的西边有汉武帝的晒衣阁,每到七月七的时候常见到宫女们在晒衣服。
除了晒衣,七夕还有晒书的习俗。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》里记载了一个很有趣的晒书故事。七月七人人都在晒书,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。人家问他为什?他嬉笑着说:“我晒书”。其实郝隆一是在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,因为晒肚皮就是晒书。二是也想以这份放浪形骸去讽刺一些文人,只有书架上的有形之书,却无腹中无形之书。
大宋人民不管过什么节永远都是热闹非凡,七夕这一天活动照样丰富多彩。宋代民间崇尚果实、茜鸡和磨碣乐。茜鸡就是以茜草熬鸡。磨碣乐又叫磨喉罗,是音译的梵语。磨碣乐原来是佛教中的一位小童佛,他六岁就出家了。宋代人便以此制成一种幼童形象的土偶泥人、蜡像和进贡皇帝用的金偶,用于祭祀牛郎星和织女星。
在宋代,七夕节也是儿童的节日,妇女乞巧求福,儿童乞文得乐。除了供奉磨碣乐,民间还有七夕点荷灯的习俗。七月正值荷叶生长茂盛之时,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点燃荷叶灯,节日氛围很浓。
七夕,不止有爱情
在民间,人们相信七夕夜深人静之时,悄悄地走到古井旁,或是葡萄架下,屏息静听,隐隐之中能听到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儿。虽然这只是个传说,但小时候都会认真地坐在葡萄架下静静地听,即使什么都没听到,也很开心。
明 张灵 《织女图轴》纸本 尺寸:纵135.4 cm 横56.4厘米
上海博物馆藏
《牛宿、女宿图》(汉画像石)(汉代(前202年-220年)河南南阳南阳汉画馆藏
《青龙白虎、牛郎织女画像》汉代(前202~220)四川郫县新胜场出土
《汉宫图》宋代,赵伯驹,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此幅扇形式的小册页,画汉宫七夕故事,描写宫娥彩女们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,登上穿针楼乞巧习俗。